從“躺平”到“淡人”
內地的網絡流行詞更新的非常快速,而且有趣的是,這些網絡詞語,當中很多會出現在主流媒體。當然,有的是被批評的,有的是被讚揚的,有的會被中性評價。這裡的主流媒體,當然指的是官媒,因此,評價的調子,往往也可以從中窺探一下政府在如何判斷和引導當下的社會型態。
“躺平”這個詞大家應該很熟悉了。"躺平"這個詞大約從2021年開始在中國網絡上流行起來。這些詞彙反映了一些中國年輕人對於社會壓力和生活節奏的一種態度和生活方式的選擇。
"躺平"字面意思是躺下不動,但在這裡指的是一種選擇放棄與社會競爭、拒絕承擔社會期望壓力的生活態度。這個詞語涵蓋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可能對高強度的工作環境感到疲憊,對於不斷上升的房價、生活成本和競爭壓力感到無力,因此選擇了一種更為簡單、低慾望的生活方式,不再追求傳統意義上的成功標準,如高薪工作、房產和車輛等物質成就。
很快,從“躺平”這種個人的生活方式的選擇,在得到年輕人們的應和之後,發展出來"躺平主義"社會思潮。它是一種對抗社會主流價值觀和成功觀的態度,是年輕一代對"奮鬥"文化的一種回應。這種思潮中的年輕人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無論個人如何努力,都很難通過傳統途徑實現社會階層的上升,因此他們選擇了一種更加被動、消極的生活方式,以減少外部壓力和期望給個人帶來的焦慮和壓迫感。
"躺平"和"躺平主義"的出現與中國社會的幾個方面有關。首先是高壓工作環境。 中國的"996"工作文化(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使得很多年輕人感受到巨大的工作壓力。其實是高昂的房價,因為在一些大城市,房價的迅速上漲讓年輕人感到買房的壓力越來越大。第三是因為沈重到社會壓力。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激烈的競爭意味著要脫穎而出變得越來越難。第四,對於學生來說,從小就面臨巨大的學習壓力,為了考上好的學校,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最後,年輕一代與父母輩在價值觀、生活方式上存在代際差異,他們對於傳統成功的追求有著不同的看法。
對於"躺平"和"躺平主義"的看法在社會上是分化的。一些人認為這是年輕人對現實的一種逃避和放棄,而有些人則認為這是對不合理社會壓力的合理反抗。不管怎樣,關於這種現象的討論,至少促使一些人開始思考,如何建立一個更為公平、合理的社會和工作環境。
至於官方的態度,中國政府對於"躺平主義"這種思潮的反應是複雜的。由於"躺平主義"的流行反映了年輕人對於生活壓力的不滿和對現有社會秩序的某種程度的拒絕,政府通常不鼓勵這種消極的態度。官方通常傾向於促進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鼓勵年輕人通過努力工作來改善生活和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在官方媒體和言論中,可以看到,會倡導年輕人積極面對挑戰,勤奮工作,並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顯示政府相當警惕"躺平"思潮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活力。
“淡人“這個詞的流行,是因為二月份的時候,GQ中國發佈了“淡學指南”。文章的開頭是這樣寫的:在春節高頻發瘋之後,重新開工的年輕人,在開工第二週,已經累了。他們只想淡淡的,淡淡的活著。是的,淡,就是這個春天最新的時尚單品。根據這篇文章,“淡人”的基礎班就是精神狀態,生活方式,社交關係都是淡淡的,進階版,那就是工作,上網,追星也是淡淡的,至於最高級的“淡人”,工作,戀愛和三觀都保持淡淡的狀態,最終的理想,不追求金錢。
這個話題很快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進而引發出“職場淡人“。”淡人“的職場模式,就是不在工作上爭取表現,拿多少錢工資就做份內的事情,如果公司降薪了,那麼上班就多摸一會兒魚,比如延長上廁所的時間,安慰自己,這樣就做到了收支平衡。職場上不和同事交朋友,最多打個招呼,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看到上司也不奉承,不多說,不卑不亢的把”好的“”收到“ok”掛在嘴邊。然後每天上班保持情緒化穩定,總之,做一個在外人看來,懶惰,佛性,躺平,不求上進的打工人。
對於這種狀態,主流媒體的分析非常有趣。一種聲音認為,年輕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不像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背負著房貸,子女教育和父母養老三座大山,不需要為生活擔憂,有足夠的金錢為自己撐腰。因為有這樣的物質條件,因此他們把工作看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年人那種看成全部,追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另外一種觀點,則是認為,這是年輕人無奈的選擇。因為在眼前的生活壓力之下,年輕人做不到躺平,內卷又沒有能力,所以只能做“淡人”自我安慰,用淡淡的態度工作,但前提是必須保住一份工作,用這樣的方式來削減負面情緒,為自己建設一個舒適區。因此,“淡人”只不是年輕人面對壓力之下的一種自我防禦。
在展開談這個新的現場之前,有必要再解釋一下另外一個詞:“內卷”。
"內卷",或稱"內卷化",是源自社會學領域的術語,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研究農業經濟時提出,用於描述印尼爪哇島稻米農民的生產方式。在原始社會學語境中,內卷指的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即在人口壓力下,農業社會通過增加勞動投入來提高單位面積產出,而不是通過技術或制度創新來提升效率的過程。這種增加勞動投入的方式並沒有提高生產效率,而是使得生產過程變得更加複雜和密集。
近年來,"內卷"這個詞被廣泛引入到中國的網絡用語中,特別是在年輕人和學生群體中,含義發生了演變和擴展。在中國語境下,"內卷"用來形容社會競爭的一種狀態,即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個體為了獲得相對優勢,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增量很小或者根本不增加價值的事情,結果是大家都在勞累地做著相同的事情,卻沒有人能夠真正從中受益或獲得顯著的進步。比如學生為了考取更好的學校,不斷加大學習強度,但整體教育質量並未因此而提高。員工為了得到提升或認可,"996",但這種加班文化並沒有實質性地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可能導致效率低下和生活質量下降。
"內卷"通常帶有負面含義,因為它意味著個體或集體在無休止的競爭中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這種競爭不僅不產生社會價值,反而消耗大量資源,導致人們的生活壓力增大,生活質量降低。"內卷"現象的普遍存在,會導致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合理,個體發展空間的受限,以及社會創新能力的減弱。官媒對於內卷的評價都比較負面,但是並沒有提供現實的解決方案,因此,對於年輕人來說,唯一的方法,就是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逃離,「躺平」和「淡人」,就是兩種類似,但又不同的選擇。
“躺平”在某種程度上有反抗姿態的含義,至少在公共討論語境當中,“淡人”作為一種自洽的方式,則要溫和的多。也因為這樣,官方對於這種新的現象,採取的是一種理解的姿態。比如“浙江宣傳”發布的一篇文章,肯定這種狀態,可以創造一種平和的精神世界,“用淡淡的態度來應對可能碰到的種種不確定”,認為這反應年輕一代更加注重邊界感,而這是原子化社會的必然。文章最後鼓勵社會“創造更加理解和包容的環境,允許每一個個體都可以有一些個性,有一些提督,給他們自我調適的空間。“ 有意思的是,這個建議,在很多家媒體的評論文章中,都可以看到。
中國今年又有一千多萬新增畢業生將要加入求職行列,對於青年就業市場來說,這是一個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曾經努力過的年輕人們自動減低預期,作為減低痛苦的方式,這當然是官方樂見的。讓自己自我感覺良好的方式,除了來自於外界,比如找到一個能夠把焦慮,失望,憂鬱等負面情緒轉化成正面回應的出口,內在的自洽也是必須,而且是更加有效的。只是,從公共生活中會到個人世界,這到底是一種“小確幸”,一種逃避的藝術,還是自我催眠?
(已刊登在《信報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