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景區,心系股市“
國慶日的第二天,我和在美國讀博士時教過的本科學生見面。六年前,他大學畢業,回到上海工作。我們論及股市話題。此刻的香港股市,因為國慶假期結束而恢復交易,表現異常亮眼,引得不少內地網民,尤其是股民,在互聯網平臺感概萬千。
有人建議大家在假期過後,一定要開通港股通,也有人表示,已經跑到了香港,正在排隊開通證券帳戶,還貼出了證券公司門口大排長龍的照片。馬上有內地媒體用了這樣一個標題,形容剛剛開始國慶黃金周的內地股民:人在景區,心系股市。此情此景,讓人不禁思考,在內地民眾眼中,對於股市的信心究竟如何。
學生分享了他的投資經驗,他說,投資美股無疑是他過去幾年中最成功的決定,而這些天投資港股,也回報不俗。然而,儘管內地股市這兩天表現強勁,他對於是否應該繼續投資內地股市仍持謹慎態度。他提到了過去作為投資者的苦涩經歷——形容自己曾經當過"韭菜"。
在經歷了多年的股市低迷之後,作為散戶的中國股民們自稱“韭菜”。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內地股市市場波動性大,往往導致股價快速上升或下跌。普通股民在這種環境下,尤其是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的投資者,很容易在市場的劇烈波動中遭受損失。其次是抱怨信息不對稱。專業投資者、大型機構和內部人士往往擁有更多的信息和資源,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市場信息,散戶相對於這些市場“大鱷”,常常處於資訊不對稱的弱勢地位,因而他們將自己比喻為容易被割的“韭菜”。加上中國股市曾多次發生市場操控的事件,一些不法分子或機構利用市場影響力操縱股價,導致普通股民蒙受損失。這種情況使得股民感覺自己像是被反复收割的“韭菜”。當然,這種自我幽默與調侃,也有正面的作用。面對股市中的失敗和不確定性,許多股民選擇用自嘲的方式來調節心情和壓力,自稱“韭菜”是一種心理調適機制,通過幽默來緩解投資過程中的焦慮和失望。
隨著“韭菜”一詞在股民中的流行,它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和社群認同。股民們使用這一詞彙,不僅表達了對市場狀況的看法,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了屬於股民這一群體的共同認知和情感。通过这种自我标签,股民们表达了对市场的不满、对风险的认识,以及对同行的共情。就好像我的這個學生,聽著他自稱“韭菜”到時候,我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他對內地股市存在的不信任感。
這種不信任不僅源於個人的不愉快經歷,也與近年來內地經濟和政策的不確定性有關。學生提到,自從回到上海後,他感受到的最大變化是經過三年疫情封控後的生活和社會環境,使他對未來持有謹慎的樂觀態度。他的擔憂不僅是對股市的不確定性,更是對整個生活環境的變化感到不安。我想他的想法至少代表了一部分內地民眾,
對於股市的信任與否,並不僅僅是基於市場的波動或短期表現,更多的是與整體經濟環境、政策導向以及個人經歷和感受緊密相連。因此,對於是否信任內地股市的反彈,取決於他們的個人經歷和對未來的預期。
在內地股市反彈之後,看內地互聯網上的各種反應,可以感受到民眾的多元心態和對未來的不同預期。這種心態的多樣性也正是市場多元化的一個縮影,因為每個投資者的選擇和決策都是基於其獨特的生活背景和對未來的判斷。觀察我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從內地朋友們轉發的內容,或者是發的帖子,看到不同的心態。比如,一些一向秉持批判性思維,對政府行為保持警惕的朋友,他們看到的是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趁著升勢正在減持套現,因此,他們會非常擔心,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變,光靠央行印錢買股票是否可以保持股市持續上升的局面。他們轉發的財經評論視頻,包括自己的評論,都是一些指出問題,提醒大家保持冷靜的內容。一些朋友,尤其是在體制內或者事業單位工作,平時在朋友圈裡面只有風花雪月的,則會用調侃的語氣,來評論股市反彈,顯得事不關己,一副吃花生看戲的感覺。而這些朋友,確實有看戲的實力,因為在過去這些年,他們早就把資產一點點的轉移到國外,不沾中國股市。當然,也有興奮不及,以及躍躍欲試要開始入市當股民的。這些朋友通常比較年輕,在我看來,這是因為他們的投資渠道選擇不多,只有買內地的房子和炒a股,甚至有些是以前從來沒有表現出對投資的興趣對,理所當然的,他們需要透過呼應這種高漲對氣氛,來自我激勵。
而如果看x的話,上面的簡體中文用戶,對於內地股市反彈的反應更加有趣。幾個鼓勵大家去買中國股票,不要錯過這波行情的帳號,基本遭到圍攻,被指責是大外宣,在為中國經濟塗脂抹粉。作為資深用戶,我自然明白,x上關於中國的討論很難理性,因為一定是意識形態先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同樣的政策,或者現象,在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人眼中,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只是,大部分的時候,不管是看好還是不看好,沒有實質內容的理由,都充滿了情緒,缺乏說服力,甚至連基本的概念和數據都是錯的。每當這些網友們吵成一團的時候,都會出現一種顯然看透一切的聲音,這次也是一樣。大概的觀點就是,既然這是政策市,那是無法用任何的經濟理論,和正常判斷市場的邏輯來進行解釋和判斷,所以,邊走邊看。
至於微博,那些唱好股市,包括香港股市的報導下面,評論是千篇一律的,其中一個被整齊劃一的使用的,就是“做多中國”。所以想要知道大家到底如何看,很難從評論裡面找到。不過這種整齊的正面回應,至少反映出政府背後的議程設置,那就是這一次,一定要提振起大家的信心來,任何質疑,唱衰的聲音,是不受歡迎的。不過這也不奇怪,很長一段時間,宣傳口徑包括不能唱衰中國經濟,甚至上升到國家安全的角度。
我還是喜歡看數據。作為黨報的《廣州日報》報導,從公布“組合拳”開始的一週內,有證券公司表示,開戶數量按月增加兩倍,就算是黃金周假期,也有民眾跑來開戶。許多證券公司國慶黃金周不放假,甚至加派人手,24小時審核開戶,積極回應“人在景區,心系股市”的股民們。還有不少民眾來諮詢,或者找回早就忘記了的密碼。至於這一波新開戶的人群,三十五歲以下的佔五成,50-36歲的佔了四成,85後,90後成為了主力。
再看內地證券公司出的報告,全部都對前景充滿信心。而這種信心對於那些剛剛下場炒股,或者終於解套,或者距離解套距離近了一些的股民來說,顯然很有用。一個在中資證券公司工作的朋友說,公司的投資報告,破天荒的有了十萬加的閱讀量,也就是“火”了,他和同事們都覺得很意外。而我,作為一個傳播學者,我給他的解釋是,這個時候,想要讓自己看好股市的股民們,需要的,是來自於他們眼中的專業人士的肯定,而他們的這份報告,正好起到了這種作用。那就是這份報告,加上這家證券公司的規模,用傳播學理論的解釋,就是承擔了作為幫助人們做決定的“提示”(cue),鼓勵更多人借助外界各種表面的“提示”來做決定,包括財經專家的積極解讀,新聞媒體的正面報導。當然,這種決策路徑,意味著這些人的態度和行為隨時會改變,並不具有策略性和任何的規劃,因為他們的信心並不具有持久性,只要股市一波動,他們就會恐慌,信心就會消散。
請教做投資的朋友,他說:任何公開的信息都是為了讓投資者感到困惑,無法有效篩選和分析。直接了當一點的說法,就是一個“騙”字。但是,如果大家都相信了,那這件事情也就成了,也就稱不上騙了。就好像婚姻,也許一開始是用了欺騙對方的感情的手法,但是一旦婚姻持續下來了,那麼,是不是也就不算是騙了呢?
我想了很久,說實話,覺得好像有點道理,但是好像又哪裡不對,總之,更加困惑。傳播學理論裡面有一個論述,那就是如果要啟動認真思考的路徑,需要有足夠的知識。而我承認以我現有的財經知識以及資訊來源,無法讀懂中國股市,我只能依靠‘提示“來做判斷。但是我又知道,依靠”提示“來做判斷,風險太高。所以,對於學生在行為上表現出的謹慎,我自然完全理解。不過這種謹慎,對於港股好像有點幫助,就好像那麼多人申請高才通,香港,多多少少,還是和內地不一樣。
(已刊登《信報月刊》)
使用收听功能听了这篇文章 发现substack的中文口音是一个ABC或者母语外语的人说中文的口音 听得我老想笑 严肃的气氛全没了😂